核桃爸告訴我,國中老師稱讚核桃很認真,是標準的好學生,卻又一面說他,「文章沒有創意,缺乏深刻思想。」
核桃聽了很挫折,不服氣的大量閱讀,大量寫作。
課堂互動上課時,核桃坐在前排,認真聽講。
我發現,核桃只是上課「認真的坐著」,但沒有融入上課的氣氛,魂魄彷彿不在軀體裡面。尤其我講到精彩的段落,平常不太專注的學生,都聚精會神的參與了,反而是核桃雙眼瞪得很大,看似處於神遊狀態。
怎麼回事呢?我發現,他似乎很想努力當個好學生,卻早早對文學課失去興趣。上課時,發現他恍惚,我便突如其來,將他名字拉進我講述的故事裡當主角,或者提出問題,以互動增加他的注意力。
寫作文的時候,核桃雖然認真,但沒有自信,常說自己寫不好。每每見他埋頭苦寫,長篇大論,卻是文字華麗而內容空洞,好像在應付功課,缺乏自己的聲音。
我想個方法解決,邀請核桃自由書寫,不要預設老師的喜好,或者什麼是好文章。
第一次,核桃什麼都寫不出來,彷彿坐在憂愁的城堡裡,寫了又劃掉,稿紙盡是他不斷塗改的痕跡。
「我要的就是爛文章啊!」我再三保證,核桃卻一臉困惑。
我看過核桃的文章,他已將「老師要的好文章」內化成一種機制,將成語、優美詞語、開頭、結尾、長篇巨製,訓練成一貫的寫法,「下筆如有神」的書寫著,寫來寫去都是同一種款式,自己的聲音和感想不見了,卻得不到別人認同。
我 要的爛文章,是要他隨意亂書,挖掘屬於自己的聲音,破除別人的聲音,接觸內在的真實。這種書寫過程,初時文字有如雜草蔓長,看起來彷彿爛文章,卻會開發出 一片難見的資源,再漸漸從中梳理出美麗的草莖,養出茂密的花園。另一個爛文章的意思是,要他不要再寫給別人看的「好」文章了,寫寫自己心底的話,而自己不 以為然的「爛」文章。
「我不要好文章喔!因為你的爛文章,往往會是我的好文章。」我給了他一個格式,要他隨意亂書。
幾次以後,核桃終於下筆了,而且越寫越快,又能振筆疾書。他的頭髮掩去半個清秀的臉龐,我從他垂落的黑髮縫隙,看見他晶瑩的淚光。
核桃不明白自己為何流淚,文字為何這般陰鬱?
我很清楚,當長出自己聲音,不再應付別人需求時,很多進行自由書寫的孩子都會落淚。我想,核桃正經歷這個過程。
這一次,他的文章雖不完整,文字卻感性而深入,開發了自己真實感覺,不是空洞華麗的文字。我邀請他寫自己的文字,不必揣摩老師會喜歡什麼好文章,他聽進去了。文章越寫越深刻,也越來越完整,不再缺乏自信,還得了幾次文學獎。
媚俗的閱讀
與此同時,我帶領他閱讀,他指名大師作品,選了一本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,他幾天就讀完了。討論的時候,他只說很好看,很喜歡,便說不出所以然。
我照例引導,先聊書中情節,像特麗莎和托瑪斯的巧遇,莎賓娜的職業,捷克的戰爭,發現他茫然而困惑。
我懷疑他有沒有唸書?他很肯定的點頭。
怎麼連重要情節都不知道呢?更別說有什麼想法了!
我心裡有一個假設,問他,「你閱讀的時候,是不是眼睛在趕進度,腦袋卻沒有跟上。」
核桃想了一下,臉紅了起來,「好像是耶!」
於是我重新核對,他是否真喜歡讀這本書?他猶豫了好久,告訴我,的確不好讀,容易分心,而以往讀書,都是類似的經驗,以為很正常。
我要他重新思索,如此一來,只是又「讀」了一本大師作品,感覺上好像更有學問,實際上很空虛,像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寫的媚俗。我邀核桃為自己讀書,不是為老師的稱讚,也不為任何人的期待。並時時覺察自己的腦袋有沒有逃跑?不要留下眼睛獨自工作!
為免他閱讀吃力,誤以為文學不好閱讀,我換了青少年較感興趣的經典,故事性豐富的《基督山恩仇記》。
討論之初,他只想聽我如何說,並表示自己想法不成熟,難登大雅之堂,乾脆不要說好了。核桃說完,不安的看著牆上的繪本月曆,目光不敢正視我。
我告訴他,感想沒有標準答案,我最厭惡標準答案,他則好奇的看著我。
我索性聊起牆上的畫,核桃喜歡畫畫,拿起畫筆就能感覺他的快樂。我告訴他,簡單幾個顏色,隨意組合起來,往往令人意想不到,就可以創造一幅動人的圖畫,沒有標準答案。他的想法雖然不多,但往往可以創造獨特的想法,卻被核桃忽略了,我提及他課堂上說過的觀點,重新提出來分享,核桃眼眶泛紅。
我打住畫畫的話題,聊基督山伯爵的遭遇,不是什麼嚴肅的討論,核桃比較放得開,漸漸多話,講到關於人性的看法,核桃連結到自身的經驗,也設想自己是主角,常能切入核心,頗有想法。
在核桃侃侃而談的同時,我想起核桃爸爸的話:國中老師說核桃缺乏深刻思想,文章沒有創造力。
深刻的思想和創造力,早已存在核桃的內心深處,老師只是透過互動,將他們呼喚出來而已。雖然師長沒有批評,只是感嘆,那一聲嘆息卻往往飄到意想不到的所在,座落學生心裡,成為一道暗影,讓學生的潛能永遠隱藏,變成他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。
美國浪漫主義作家愛默森,有一句話:什麼是雜草?是優點未被發掘的植物。
核桃的優點,必須靠他自己發掘,會讓他長成一株美麗的植物,我只是偶爾幫他澆澆水罷了。我相信他根部茁壯了,就有能力自己汲取養分了。
→本文由李崇建老師提供,刊載於BLOG【開放教育空間】2005.11.11
Sign up here with your email
ConversionConversion EmoticonEmoticon